OpenMinds 2.0 #8

内容来源:OpenScience

开放科学下,验证假设前的重要研究工作——理论摸索和概念确立

分享人:尹彬(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章标题:Why hypothesis testers should spend less time testing hypotheses

摘要

初入法门的心理学研究者们常常被训练去掌握一套“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来发展心理学理论:从理论模型推演出待检验的假设,然后设计实证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用严格的统计方法检验假设是否成立,从而给出理论模型是否站得住脚的信息。近年来兴起的Open Science运动更是从假设检验的方法学上“给假设检验机器上紧了螺丝”。然而,尽管这一流程看似非常严格,研究者们却往往无法在诸多重复研究结果究竟能否证伪原先的理论上达成共识。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们在假设检验上花费了很多时间,而对从理论模型到假设检验这一“推演链条”(derivation chain)的完备性缺乏足够的关注,从而并没有做到投入足够完备且靠谱的原材料到“假设检验机器”中。“推演链条”包括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形成、关键概念测量方法的信效度、关键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能够保证假设检验过程确实和理论直接相关的其他隐藏假设、合适的统计方法与相关决策,等等。因此,本文作者呼吁研究者们需要在进行验证性的假设检验研究工作之前,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到非验证性的研究工作之中来加强“推演链条”的完备性,包括进行基于描述和自然观察的研究活动、基于已经被验证的其他理论的对带检验理论合理性的初步判断、对核心概念有关的参数范围的探索、探索性的试验、可行性检验和预试验等。最后,本文作者以Kama Muta Lab(KML)对“感动”这一心理学概念做出的较完备的研究工作为例,展示了上述研究流程是如何实践的。

时间

  • 北京时间2022年7月17日(周日) 22:00
  • 欧洲中部时间2022年7月17日(周日) 16:00
  • 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7月17日(周日) 10:00

Zoom ID:980 7507 7798

主持人:陈妍秀(中科院心理所)


组织团队(按名字首字母倒序排列)

COSN学术策划小组

张晗(博士), A*STAR, Singapore

张磊(博士),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楊毓芳(博士),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Germany

杨金骉, MPI Psycholinguistics, the Netherlands

徐婷(博士), Child Mind Institute, USA

肖钦予,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王鑫迪(博士), 北京慧脑云

王庆(博士), Montre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 Canada

金淑娴,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金海洋(博士), New York University Abu Dhabi, UAE

胡传鹏(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

葛鉴桥(博士), 北京大学

高梦宇(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

耿海洋(博士),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陈妍秀(博士), 中科院心理所

陈骥(博士), 浙江大学

曹淼(博士),北京大学

neurochat团队

张文昊(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张洳源(上海交通大学)

张磊(University of Vienna, AUT)

应浩江(苏州大学)

徐婷(Child Mind Institute, USA)

王鑫迪(北京慧脑云)

滕相斌(MPI for Human Development, DEU)

鲁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孔祥祯(浙江大学)

胡传鹏(南京师范大学)

邸新(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